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,真正受害的只会是孩子!(值得深思)
小培老师说
家长和老师是两个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,这两个群体共同对孩子产生影响,最应该形成合力!
本文字数:3825 字
阅读时间:8 分钟
“如果家长把老师的活儿都干了,还要学校和老师干什么?”
“孩子只是一个家庭的代表,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说得不对,就会由孩子这个导火索引爆他背后的那个家庭。”
“面对这种家长你做什么都是错的,他老早就把你当成敌人了。”
这两天林菁成了家长圈里的热门人物。
林菁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,最近,林菁在家长群中被语文老师@了。语文老师说,她儿子最近汉字书写非常不规范,希望孩子周末好好练字,而且家长也要在旁边督促提醒。
让大家没想到的是,语文老师这条@林菁的信息发布没多久,林菁就简短地进行了回复:对不起,我做不到。第一,我觉得假期里孩子应该好好休息玩耍;第二,我没有时间,自打他上学以来,上班几乎成了我的副业。
林菁的这条信息就像一个休止符,一下子阻断了家长群中以往“老师一条信息发布马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家长回复”的热闹景象。
不过这种安静只是表面现象,林菁的回复拧上了家长群中的讨论开关,但是却拧开了很多家长的情绪。有些家长觉得林菁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,于是“转战”到屏蔽了老师的家长群中继续讨论,讨论的核心问题是:如何能“不再这样被老师拽着走”“如何能把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表达出来”。
这就是一场家长与老师的较量。
一直以来,家长和老师就是两个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,这两个群体共同对孩子产生影响,最应该形成合力,但事实上,由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、所站角度、持有的教育价值观、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,常常造成他们之间的错位、误解,甚至矛盾。于是,家长和老师之间,常常会发生或明或暗的较量。
而且,近些年来,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,70 后、80 后家长又被各种教育理论武装到了牙齿,家长和老师更加势均力敌,这种较量便成了常态。
1
家长:表面支持,暗里对抗
与老师保持一种虚假“繁荣”
虽然林菁的回复激起了家长们的斗志,但是“战斗”并没有发生。
其实,这是当前家长和老师之间较量的常态:大多数时间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不会提出异议,甚至因为害怕孩子受委屈的缘故,还会“表示支持”,以致“积极响应”,即使有意见也不会说出来,只会小范围内吐吐槽。
就像常霞。
“这个假期我过得比上班累多了。”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小长假,常霞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帮助儿子完成作业上了。
常霞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,度过了人仰马翻的适应期后,常霞“临时起意”计划“五一”带着儿子“下扬州”,但是,看到儿子的作业后,常霞改变了计划。
原来,老师把孩子们分了小组,要求利用假期排练小的舞台剧,假期之后就要在班里展示,同时要求孩子们适当准备道具。
“我一看这作业就知道孩子基本上不可能自己完成。”常霞说,又要选剧本、做道具,还要组织排练。跟常霞儿子同组的几个同学早就预订了出门的火车票、飞机票,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只能由常霞的儿子及另外一名同学完成,“剧本孩子们还可以参与选择,但是做道具和后面的排练没有家长协助孩子根本完不成。大家住得比较分散,如果没有家长接送,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根本没办法排练。”常霞说。
常霞和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一起用假期的前两天选定了剧本和道具,最后一天终于把 7 个孩子凑在了一起,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把舞台剧排了出来。
都说这一代中国家长比之前任何一代都更重视孩子的教育,如果这个判断成立,那么,帮孩子排个舞台剧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抱怨?
“关键是这样的作业不是只有一次。今天舞台剧、明天PPT、后天做手工,从儿子上了小学开始,我帮他做PPT的次数比我自己的还多。”常霞说。
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,很多学校和老师不再让孩子反复地做练习,而是让孩子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,在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知识。
应该说,这些年教育被批判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老师“教得太死”“扼杀孩子的创造性”,这种多样化的作业实质上是一种突破,本应受到欢迎才对,但是,现在这类作业却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矛盾的焦点。
“让孩子们演舞台剧挺好的,可这难道不是老师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吗?”常霞反问。
这大概是家长对老师意见的核心。
“我身边有孩子的同事几乎都为这种事烦恼。”北京市顺义区的佟先生说,现在家长成了半个老师,虽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,但还应该各负其责,各自把自己的职责与作用发挥好,“如果家长把老师的活儿都干了,还要学校和老师干什么?”
也有家长对着干:“不能惯着老师。”
一次,班主任老师在王先生的“朋友圈”中了解到他带孩子参加了社区的敬老活动,便让王先生当晚做一份 PPT,代表班级交到学校。王先生觉得老师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,就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了。但是,之后儿子的一句话让王先生后悔了,“我觉得最近老师不太叫我发言,即使班里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老师也不一定叫我”。
在类似的较量中,最终往往是家长告负。
2
老师:求同存异,如履薄冰
与家长保持“敬而远之”的距离
家长觉得在跟老师的较量中,他们是处在下风的,因为孩子在老师手中,“老师是不能轻易得罪的”。
但是,在老师眼中家长也是“不能得罪的”,因为“孩子就像家长放在老师身边的定时炸弹”,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中学的王红老师说。
最近王红班上的学生陆峰只要一上课就喋喋不休地说话,老师批评就拼命顶嘴。
很多任课老师都找王红告状,谈了几次话都不管用后,王红找了陆峰的家长。
王红清楚地记得,那天在学校门口陆峰的妈妈狠狠地批评了陆峰,甚至还动手打了两下。但是,第二天,陆峰上课说话顶嘴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,甚至还变本加厉了。
王红一时找不到对策。
从表面上看这是王红和陆峰之间的矛盾,但王红不知道的是,真正跟老师作战的是陆峰的妈妈。
那天,陆峰的妈妈当着王红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孩子,但是刚走出校门,妈妈就对孩子百般哄劝,并告诉儿子:刚才只是在老师面前做做样子,在老师那里受到的委屈,妈妈会加倍补偿。据说,妈妈给陆峰的补偿是他想要的最新款的手机,不过,妈妈也给陆峰提出了要求,让陆峰在老师面前也“摆摆样子,做出听老师话的样子”。
“你以为自己是在教育眼前的孩子,其实,孩子只是一个家庭的代表,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说得不对,就会由孩子这个导火索引爆他背后的那个家庭。”王红说。
高中老师闫民最近就遇到了类似的一件事。
班里一位学生的妈妈跑到校长那里告状,说闫明给自己的孩子“穿了小鞋”。
这个孩子是闫明班里的“特别生”,学习成绩很差,而且跟同学关系也不好。这个孩子的父母属于中年得子,所以对儿子从来百依百顺,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做,这造成了孩子生活能力极弱,“虽然上了高中,课桌上仍然像个幼儿园孩子一样十分凌乱,课桌周围也乱糟糟的,衣服书本都在地上乱扔着。”闫明说。
闫民觉得要想改变孩子的状态,可以从他的生活习惯入手,因为“没有好的生活习惯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”,于是闫明找到孩子的父母,希望父母配合老师一起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。
闫民没想到,跟父母谈过话之后,孩子的状况不仅一点儿都没有改变,而且孩子的妈妈还会隔三岔五地跑到学校来帮助儿子整理书桌。
闫明劝这位妈妈不要再这样做,而且要求孩子必须保证不把书本衣服等扔在地上,否则不让上课。结果就被孩子的妈妈告到了校长那里。
网上流传着很多由老师们总结出的“规则”:“老师最不喜欢的 N 种家长”“老师千万别招惹这 N 类家长”……对孩子溺爱的家长总是被排在其中。
“我以前最头疼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,总觉得老师做得不对,只有自己对。但是,随着做老师的时间越长越发现,这样的家长还讲理,只要‘求同存异’,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点进行教育。我真正怕的是那些‘太爱’孩子的家长。”王红说,一旦跟这样的家长较上劲儿,不仅很难有教育效果,甚至很难想象家长会做出什么事来。
“面对这种家长你做什么都是错的,他老早就把你当成敌人了。”闫民说,面对这样的家长,很多老师觉得“如履薄冰”,生怕家长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。更多的老师采取的做法是“敬而远之”,因为,越跟他“过招”他就越较劲儿,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更加不利。
在这种较量中看似老师败下阵来,因为,通常是老师退出了战斗。不过细想起来,真正受伤的大概是孩子。
3
家长老师牢记最终目标
总能走上合作道路
其实,越是那些认真负责的老师越容易跟家长发生冲突。要求林菁陪着孩子练习书写的老师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好老师。
“越是好老师越容易暴露自己的问题。”北京教育学院一位教育专家说,以实际教学为例,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会遇到工程问题,老师通常的做法是用书上的例题:一项工程甲工程队 6 天完成,乙工程队 10 天完成,两个队合作多少天完成?“虽然问题离学生生活很远,但是科学性能够得到保障。”这位专家说,有些老师喜欢动脑子,把同样的问题变成了学生的日常生活,让一班、二班、三班、四班的学生到操场上扫落叶,并计算时间,然后让学生们计算如果同样的落叶,由不同的两个班级组合完成,需要多少时间。
显然,那位按部就班的老师所用的办法省时、省力,还不会犯错,而认真动脑的老师的办法费时、费力,还可能因为一些不太好控制的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,很容易被别人找到漏洞。
教育就像这个工程问题,老师和家长分别就是甲乙工程队,最理想的状况是,他们在实验室环境下顺利合作完成了工程。但现实不是实验室,老师和家长就是撒到操场上的一班和二班,有时他们会忘了合作,盲目比拼,有时他们会用力过猛忘了界限,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狂风暴雨等突发事件让整个任务停滞……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合作。好在,无论是较量还是比拼,只要老师和家长心中牢记最终的目标,总能走上合作的道路。
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,编写不易,看到这里的你,去右下角给小培老师点亮“在看”吧!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
来源 | 教研网(ID:zgjiaoyan)整理自:中国青年报
你可能还喜欢这些文章
点击标题阅读
◆ 孩子用哭闹“要挟”父母?这3种应对方式,比发脾气更有效!
长按文末二维码,回复关键词
获取更多精选教育内容
● 回复关键词“1”:
○ 阅读教学资源系列文章
● 回复关键词“2”:
○ 阅读教学指导系列文章
● 回复关键词“3”:
○ 阅读教育观点系列文章
人教教材培训
微信号:rjjcpx
85后女教师小培老师
服务数百万教师家长
帮你培养出优秀孩子
长按二维码关注
给努力帮你的小培老师
点亮下面的“在看”呗
▼▼▼▼